会议预告 | 2024年逻辑、语言与认知学术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05-17 13:29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逻辑、语言与认知学术研讨会将于2024年5月17日至5月18日在重庆市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举办。会议主题为“语言与认知”中的逻辑研究问题,该会议由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主办,郭美云教授任主席。会议采取邀请报告式,将围绕认知逻辑、语言逻辑等现代逻辑及其应用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会议时间: 2024年5月17-18日

会议地点: 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第三教学楼3203学术报告厅

主办单位: 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

报告摘要

维特根斯坦基于现代逻辑对哲学的变革——读《逻辑哲学论》有感

唐晓嘉(西南大学)

维特根斯坦无疑是现代哲学史上的一只黑天鹅,没有哲学学历的他创立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哲学理论:语言图像论与语言游戏说。两种理论都对当代哲学有重大影响,重振了哲学批判与反思的理论功能。特别是语言游戏说,其理论影响是跨界的,它使不同学科的学者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哲学分析在化解各种与基本概念相关的理论难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然而一些哲学学者似乎忽视了维特根斯坦哲学变革的意义,轻车熟路地纠缠于某些说不清楚的传统问题,在形而上的混沌里寻觅。而形而上混沌是导致哲学理论贫困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由AI推动的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这无疑对哲学理论发展不利。为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维特根斯坦哲学,讨论维特根斯坦哲学变革了什么?为什么需要变革? 我将基于《逻辑哲学论》讨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理解语言图像论或许能更好地理解语言游戏说。
1. 维特根斯坦图像论与罗素逻辑原子论

2. 原子事实与物的呈现

3. 逻辑空间与世界图像
4. 先天的逻辑与经验的事实:必然与规律

5. 语言的界限是我的世界的界限: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变革


面向主体理论的结构化论辩框架及其应用研究

崔建英(中山大学)

人工智能 (AI )的发展迫使人们从主体认知的本质出发研究思维,自然也就提出了对科学(逻辑)思维的哲学反思的要求,这使得以类似人类论辩方式处理不一致信息推理的抽象论证理论(简称AF框架)因其更贴近智能主体推理模式,成为当前AI领域中主体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工具。特别地,随着AI领域中分布式智能、同步交互的应用程序等迅速发展,量化表征主体关于论证可接受性的合理信念,为论证推理提供更深入的语义洞察力已成为量化抽象论证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本研究基于可能性逻辑,通过在AF框架中引入刻画主体信念的双测度函数,联合ASPIC+的结构化论证技术与可能性逻辑中量化处理不确定信息推理的手段,提出可量化信息不确定度的结构化论辩框架。进而,面向主体建构集体论辩语义模型,探讨诸如医疗决策、同行评议等领域中不一致信息的推理问题。


费奇悖论的混合时态认知逻辑分析

张玉志(曲阜师范大学)

1963年,美国逻辑学家费奇(F.B.Fitch)证明把摩尔句子代入证实原则“真命题都是可知的”可以推出“真命题都是已知的”这种荒谬的结论,后人称之为费奇悖论。自此,费奇悖论成为逻辑哲学中的前沿问题之一。从混合时态认知逻辑的角度来看,费奇悖论的形成原因是没有将证实原则和摩尔句子进行准确刻画。证实原则“真命题都是可知的”并不是指每个真命题都在当下可能被知道,而应该是指对每个真命题来说都存在一个时间点使得在这个时间点上此命题被知道。摩尔句子“p并且主体不知道p”应该是指“p并且在t时主体不知道p”。利用混合时态认知逻辑的技术可以对认知算子进行时间标记,进而可以形式化出证实原则和摩尔句子的准确思想,最终可以消解费奇悖论。


根岑树形证明思想研究

余军成(贵州大学)

1933年,根岑(Gerhard Gentzen)向哥廷根大学提交的数学博士学位论文《逻辑演绎研究》中,提出树形证明思想:一个推导是“树形的”,如果其中每个公式(矢列)至多是一个推理图的上层公式(矢列);一个推导以树形方式来书写,初始公式(矢列)在上,尾公式(矢列)在下。如何运用历史学、文献学、谱系学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厘清根岑树形证明思想与赫兹(Paul Hertz)句子系统理论的关系;探讨树形证明思想的基本概念和观点;解释树形证明思想的两种重要方法:自然演绎和矢列演算,展示这两种方法在经典逻辑与直觉主义逻辑中的运用:NKNJLKLJ;通过澄清根岑猜想——应该可以把纯逻辑证明引入某种正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证明所需的所有概念在某种意义上都会出现在证明的结论之中——的方式,揭示该思想对正规化思想与切割消去思想的作用和影响,以及正规化定理与切割消去定理的方法论意义。这些研究工作,不仅对重新认识和评价根岑有一定参考价值,而且对认识结构证明论有启发借鉴意义。


论辩视域下的新闻评论研究

贾改琴(浙江传媒学院)

本研究以 2019 年到 2022 年间《人民日报》上发表的新闻评论语篇为研究对象,以论辩理论,特别是“语用论辩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和框架,把新闻评论看作是体现言语交际行为的一种论辩语篇,并对其在论辩视角下体现出来的语篇特征、语篇结构、语篇评价以及语篇中的语用策略等做了较深入的研究。 
  首先,对新闻评论语篇的语篇性质进行了界定和划类,分成了事实论辩型评论语篇、价值论辩型评论语篇和政策论辩型评论语篇。然后,重点探讨了新闻评论体现出来的论辩性语篇特征即论辩多主体性、论辩语境的非现场性、较强的互动性和批判性等语篇特征。随后,在梳理图尔敏论证理论和论证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新闻评论语篇中体现的实用论证特征和和观点。新闻评论体现出了立论为主、少驳论;解说加鼓励为主、少批评;有固定的论证公式等等特征。新闻评论语篇中的观点提 炼方式主要有三种:从事实判断中提炼观点,即事实论题;从价值判断中提炼观点,即价值论题;从政策解读中形成观点,即政策论题。在观点的深化方面,新闻评论共呈现了并列式深化和递进式深化两种模式。基于语用论辩学的理想模型理论,分事实论辩型语篇、价值论辩型语篇和政策论辩型语篇三大类进行了论辩的重构和辩论结构的分析。每个语篇都分论辩的冲突阶段、开始阶段、论辩阶段和结论阶段四个阶段对语篇的论辩结构进行了重构和分析,从而总结出了三类语篇的论辩结构模式。 再次,分别以 Martin&Rose的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策略操控”理论、逻辑谬误理论等为基础对新闻评论语篇做论辩性评价。
  最后对新闻评论语篇中的论辩性语用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在话题选择策略上,新闻评论会在受众认同理论的指导下,尽量选择热点话题和民生化话题,使受众想参与和可参与。受众迎合策略方面,主要表现为受众语用身份在语篇中的动态变化和人称指示语的选用所体现的语用移情策略和语用离情策略;此外还有价值凸显策略、话语补偿策略和评价策略等。修辞表达策略方面的表现比较多,主要对反语策略、反问策略、喻证策略、对比论证策略和篇际互文策略等做了详细分析。


关于遗忘的认知逻辑研究

韩琳琳,郭美云 (西南大学)

遗忘同知道、相信一样,是主体重要的认知行为。本文讨论了两种类型的遗忘,一种是遗忘原子命题的觉知,另一种是遗忘原子命题的真值。本文以包含觉知算子的逻辑 $\mathcal{L}_n^{L.K.A}$为基础,增加了 $[∗p]\varphi$ 和 $[\neg p]^i \varphi$ 两个模态算子,研究了关于遗忘的认知逻辑FEL。证明了两种遗忘算子对于合取、析取都是封闭的,给出了FEL的公理系统,并证明了它的可靠性。利用归约公理证明了FEL可以归约到 $\mathcal{L}_n^{L.K.A}$。因此FEL也是完全的。

(郭美云审核,熊作军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