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一廷到访我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基于知道如何的可知性逻辑”的报告。本次报告由熊作军副教授主持,郭美云教授、蒋军利博士、孙洋博士及中心在读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报告。
在报告的一开始,王一廷说明了基于“知道如何”的可知性逻辑(HAPAL)的研究背景。首先从费奇的可知性悖论出发,任意公开宣告逻辑(APAL)将“可知”解释为主体在某个(EL)宣告后知道。基于此,可以形式化地区分可知如是为真(th-knowability)和可知是否为真(wh-knowability)。继而引入“知道如何”逻辑,在“知道如何”背后有一个“∃K”结构,并且举了“间谍迷路”和“注册学生身份”两个例子。通过“知道如何”逻辑和APAL在逻辑上的自然结合构建出具有创新性的HAPAL。

由此,王一廷介绍了HAPAL的语言、模型和语义,在本次报告中主要关注单主体情况。随后基于HAPAL的模型重新刻画了一下“注册学生身份”的例子。他接着介绍了HAPAL的有效式及一些不有效式,比较典型的是并非所有命题在一次提问后都可知是否为真以及不是所有命题都是可知是否为真的。然后展示了HAPAL的一些特别的逻辑性质,比如在单主体的情况下HAPAL表达力强于EL以及HAPAL不是紧致的。他还介绍了HAPAL和HAPAL+的公理系统,HAPAL和HAPAL+的区别仅在于其中的一条规则:
对于HAPAL

对于HAPAL+

随后,王一廷说明了完全性证明的策略,其中关于可靠性的证明,APAL中 的规则R□不是保有效的,需要用LQ-互模拟及不变性结果说明Diamond引理,从而证明RK⌺是保有效的,最后证得可靠性。
王一廷进一步介绍了HAPAL的不含问题算子的片段(KHIL和CKHIL),并给出了KHIL的证明系统。我们可以通过翻译的方式来证明HAPAL不含问题算子的片段具有可判定性和有穷模型性。最后,王一廷说明了他对此的展望和未来需要进行的工作,例如用HAPAL的拓展逻辑对诸如美诺悖论的经典哲学悖论和哲学论证进行分析,HAPAL的可判定性和有穷模型性尚不明确。

报告结束时,与会师生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王一廷的报告,熊作军副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与王一廷展开了较为深入的交流。
(孙楚强/文,潘易欣/图,熊作军/审核,彭子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