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丁一峰:可能与潜在世界的逻辑

发布时间:2025-11-23 03:05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 年 11 月 20 日上午,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丁一峰应邀到访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了题为“现实与潜在世界的逻辑”的报告。本次报告由王一廷博士主持,郭美云教授、熊作军副教授、孙洋博士及中心在读硕博研究生参与了此次报告。

报告的开始,丁老师介绍了研究动机。经典的可能世界语义学中对可能世界的要求很高,在一个可能世界上,所有命题的真值都是确定的。但是在现实中,人无法设想出如此具体的可能世界。所以,需要用另一种更自然的方式来表示可能性。可能性是部分的(partial),例如“我今天会迟到”这个可能性,它不会规定“我今天会迟到三分钟”这个命题的真假,也不会规定“我今天会迟到两分钟”这个命题的真假,仅仅规定了例如“我今天会迟到”。同样,“今天西南大学里的人数是偶数”这类与可能性相关的命题的真假也是部分的。

29497

据此,丁老师引入了精炼(refinement)这一概念。可能性𝑥是可能性𝑦的精炼,当且仅当,所有被𝑦设定为真的命题,𝑥也将其设定为真,并且,所有被𝑦设定为假的命题,𝑥也将其设定为假。根据对可能性的直观理解,丁一峰接着对可能性这个概念进行公理化。(A1)𝑥设定𝑃为真,当且仅当,不存在𝑥的精炼设定𝑃为假。(A2)𝑥设定𝑃为假,当且仅当,不存在𝑥的精炼设定𝑃为真。从A1和A2可以得出,(C1)𝑥设定𝑃为真,当且仅当,对所有𝑥的精炼𝑥',都存在𝑥'的精炼𝑥'',𝑥''设定P为真。由此就引出正则(regular)以及对应(correspondence)的定义,接着可以逻辑地推出(C2)如果一个可能性的集合𝑋与一个命题相关,那么𝑋是正则的。将C2的逆命题作为A3公理,那个与正则集合𝑋相关的命题就可以被理解为,已经被X中的可能性确定为真的命题。最后,丁老师给出了与否定、合取、蕴涵、析取等逻辑联接词相关的公理A4、A5、A6、A7 等。

为了增强表达力,丁老师在逻辑语言上引入了命题量词,并给出了可能性框架(possibilityframe)以及赋值。这里的赋值并不是对可能性而言的,而是对所有正则的可能性的集合进行赋值。另外,根据之前可能性的对应公理,规定了相应的语义。然后就可以证明出,对任意公式φ,它的真值集(truth set)是正则的。可能性语义与可能世界语义的表达力有区别,在可能世界语义下形如∃𝑞(𝑞∧∀𝑝(☐𝑞→𝑝∨☐𝑞→¬𝑝))这样的公式是有效的,但是在可能性语义上则不是。

在这一逻辑当中,可能性都是部分的,都不是完全确定的。但是现实世界作为一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在现实世界中,所有命题的真假也应该被理解为是确定的。因而,在这个逻辑中可以很自然地加入“现实世界”,并且添加一个新的算子𝐴(𝐴φ表示在现实世界中𝜑成立)。通过添加𝐴φ∨𝐴¬φ和𝐴∀𝑝(𝐴𝑝→𝑝)这两条公理,来确保现实世界具有“点性”(punctiformity)

通过论证,丁老师给出了上述逻辑是不满足 FTWT(the fundamental theorem of world theory),但希望可以建立一个满足 FTWT 的弱化形式的模型,因此需要引入命题偶性。丁老师先定义了在可能性框架上的潜在世界(potential world),然后定义了潜在世界框架,以及相应的赋值和语义。这一语义就满足 FTWT 的弱化形式。由于这一语言不好直接公理化,因此要扩张上述语言。将潜在世界的名字(nominal)加入到语言中去,再加入新的↓算子,然后更改量词的解释,对其语言进行公理化。最终可以证明它相对于潜在世界框架类是可靠且完全的。因为这两种语言之间是可以互相翻译的,由此就可以得出原语言的可靠性和完全性。

3DBD3

在讲座的最后,与会师生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丁一峰老师的报告,并进一步探讨了关于可能世界语义、可能性语义、时态逻辑等相关问题。


(孙楚强/文,熊作军、潘易欣/图,熊作军/审核,彭子骄/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