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波:反驳克里普克反描述论的两个论证

发布时间:2021-06-16 00:0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报  告 人:陈波 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

主  题 一:反驳克里普克反描述论的模态论证

时       间:2021年6月23日 9:30-11:30

地       点:国家治理学院3203学术报告厅

腾讯会议:691 692 964

摘       要:对克里普克的模态论证及其相关环节做了详尽的批判性考察,得出如下结论:(1)关于严格性的直观测试行不通,其中存在一个不合法的跳跃:从“一个对象必定自我同一”这个形而上学论断跳到一个语言哲学命题“一个名称是一个对象的严格指示词”;(2)关于严格性的精确定义与引出严格指示词的语言直观相冲突;(3)反驳描述论的模态论证不成立:所谓的“严格指示词”可以归结为在模态语境中取宽辖域的非严格的名称;假设真有所谓的“严格指示词”的话,限定摹状词也可以被严格化,我们仍没有理由否认名称是相应摹状词的缩写。(4)克里普克对关于他的模态论证的宽辖域批评所做的回应也是失败的。所有这些结论都依赖于一个隐含前提:名称和摹状词在模态语境中可以取宽辖域或窄辖域,而此前提在本文中得到了论证。


主  题 二:反驳克里普克反描述论的语义论证

时       间:2021年6月23日 14:30-16:30

地       点:国家治理学院3203学术报告厅

腾讯会议:445 263 693

摘       要: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被简要重构为:大前提:如果关于名称的描述论是正确的,则名称的意义必须是确定其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小前提:事实上,名称的意义不是确定其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结论:关于名称的描述论是错误的。本文作者只接受此论证的小前提,但不接受大前提,故不接受其结论,本文揭示了在语义论证中两个很成问题的隐含假设:假设1,“名称或摹状词如何指称对象”这一问题仅仅是名称或摹状词与对象、语言与世界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与使用名称或摹状词以及整个语言的“我们”(语言共同体)无关;假设2,如果名称有意义并且其意义由相应的摹状词给出的话,这些摹状词应该是确定名称所指的充分必要条件;并且,我们有可能找到这样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强调语言及其意义的社会性、约定性和历史性,本文批驳了假设1和假设2,由此得出结论:克里普克的语义论证不成立。


报告人简介:

陈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领域为逻辑学和分析哲学。2018年当选为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哲学学院(IIP)院士,参看IIP网址:https://www.i-i-p.org/members。先后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英国牛津大学、日本日本大学做访问学者或合作研究各一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项目(4项)和北京市项目(1项),多次结项被评为“优秀”,目前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逻辑哲学重大前沿问题研究”首席专家。主要著作有:《对话、交往、参与——走进国际哲学共同体》、《分析哲学——批评与建构》、《逻辑哲学研究》、《奎因哲学研究》、《悖论研究》、《理性的执著——对语言、意义和真理的探究》、《与大师一起思考》、《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十五讲》、《逻辑学是什么》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两百多篇,其中在国际A&HCI期刊发表英文论文20多篇,参看其英文网址:https://pku.academia.edu/ChenBo。其学术成果先后单独获得教育部(3项)、北京市(5项)和金岳霖学术奖(3项)等重要学术奖励。教学方面,曾获“北京大学年度教学优秀奖”“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和“北京大学优秀教材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