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王轶:胡话的逻辑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11 09:12

作者:张东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6月6日,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副主任、逻辑学教研室主任王轶应邀到访我中心,为中心师生带来题为“胡话的逻辑分析”的报告。本次报告由熊作军副教授主持,郭美云教授、李章吕教授、黄正副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孙洋博士以及中心在读硕博研究生及本院部分本科生参与交流学习。

报告伊始,王轶教授讲述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同刘于思教授(南京大学)、Ramanujam教授(印度数学科学研究所)的会话使他萌发了对“胡话(Bullshit)”进行研究的兴趣。但是,他们很快发现,Bullshit作为英文词汇,在英语语境中已经脱离其原始义产生了引申义,而引申义也处于不断的演化之中。选定中文“胡话”作为其翻译只是权宜之选,并不完美。

随后,王轶教授谈论了胡话的社会价值及其研究历史。他认为,现代社会呈现出胡话越来越多的趋势,防止、遏制这一趋势的前提是对它有足够了解。他指出,对于胡话的研究已颇有一段历史。《论扯淡》是关于胡话研究的知名文献,其中使用了语言分析的经典方法,它发表于本世纪初,破除在胡话研究上的二元论观点,即用真假、善恶等二元观点来界定胡话。但早在上个世纪中叶,《胡话的流行》就已经开启了对胡话的研究,前者的许多内容都建立在对后者的批判之上。而后又有《胡话与哲学》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指出胡话的不可避免并提出了一些遏制措施。胡话的研究到近十年来又有一个大发展,美国修辞学会在2014年对胡话的主题会议颠覆了以往学术研究对胡话的刻板印象,开辟了新境界。而后又不断有学者从语言学、哲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各种角度对胡话进行分析,最终促成了胡话研究的行为科学化。目前,王轶教授认为对胡话研究的现状总体呈现出哲学思考多逻辑研究少的局面。

最后,王轶教授谈论了如何对胡话展开逻辑分析。基于合作研究者对胡话的社会学调查,胡话有四大特征:易传播、说者身份与说胡话无关、肤浅、胡话茧房效应等。尽管能抓住胡话的特征,但胡话的定义仍有争议。Max Black提出胡话(Humbug)是欺骗性的错误表达,但《论扯淡》指出存在一种胡话(Bullshit)不满足此定义而它仍是胡话,Harry G. Framfurt在此基础上区分了Lie、bluffing、Bullshit,认为胡话的本质是欺骗而不在于真假。王轶教授认为Framfurt的定义也不完美,因为也可以找到一些例子,不存在欺骗但仍可视为胡话。王轶教授采用“类博弈方法”并设置数个关于胡话的假设如“易验证”建构胡话模型,借此说明胡话成为趋势的原因。他也指出,关于胡话的博弈模型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博弈模型,因为胡话独立于真假、善恶、甚至主客观情况,无法准确为行为的成本和收益赋值,难以计算其(甚至不会有)纳什均衡。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师生反响热烈,就具体概念的商榷到研究前景的展望等展开了深入讨论。最终,2024年天辅逻辑论坛第二讲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张东/图文,熊作军/审核发布)